但是作為餐飲企業來說,面對疫情常態化的存在,餐飲老板們應該思考一下疫情給餐飲行業帶來了什么正面的影響?也是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1、疫情帶給餐飲行業的第一個變化是品牌集中度。
疫情反復,大浪淘沙,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餐飲企業短期內將面臨營收大幅度下滑和剛性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
餐飲賽道中的大中型餐飲企業和小型餐飲企業都將暴露在這次“寒冬”中,但結局卻大不相同。原本遨游的大中型餐飲企業可能只是傷點元氣,但功力依然在;而原本都在生死邊緣掙扎的小型餐飲企業則很難熬過這次“寒冬”。
部分競爭力較強的大中型餐飲企業積極應對疫情,通過一些有效措施及時止損,降低了對品牌的影響,企業綜合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除品牌集中,疫情給餐飲企業帶來的第二個變化的場景的降級。
做正餐的不如做快餐的,做快餐的不如做輕餐的,做輕餐的不如做代餐的。大餐飲小公司遠比不上小餐飲大公司。
在這次疫情中,線下百貨商場、餐飲實體店、許多知名大餐飲品牌也都執行了全國性的歇業,比如海底撈,九毛九,損失高達數億。
相比之下,快餐品牌在疫情中好過多了,收入下跌是必須的,但是最起碼沒有關業大吉,而且還有一些快餐飲企業反而逆勢生長,疫情中再創歷史新高。
比如全仔包,利用成熟的會員系統,及時觸達會員并解決她們吃飯的剛需,著實高出同行一大截。
有數據顯示,最近幾年全國正餐門店數量在各品類中下降最快。
同比下降高達20%左右;相反,快餐則同比增長20%左右,也可以說是正餐向快餐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
這趨勢的背后邏輯是,規模不是壁壘,效率才是。規模只是量的堆積,效率卻是質的積累。從人效和坪效上來看,大餐飲小公司的效率是低于小餐飲大公司的。
3、疫情帶給餐飲企業的第三個變化是餐飲和零售的跨界融合,即零售餐飲化和餐飲零售化。
餐飲企業競爭對手不再只是同行,主動跨界融合、搶占先機才是王道。
生鮮電商歷經了5年發展,已小有規模。截止18年,生鮮電商行業交易規模已突破兩千億元,為這次疫情中的訂單爆發儲備了足夠用的能量。
從本質上說,餐飲零售化打破了傳統餐飲的兩個極限:時間和空間。
零售化下的餐飲模式將不再把生意局限在一天短短幾個小時的高峰期和有限的桌椅中。因此,餐飲零售化將會成為餐飲業下一步發展的新的窗口。
目前很多餐飲品牌已經開始初嘗:“場景降級、餐飲零售化”的變革中,各大餐飲品牌,尤其是正餐、火鍋類大餐飲品牌:
比如海底撈、西貝等為代表的餐飲品牌已經開始了各具特色的外賣化、快餐化、零售化打法,并小有成就。(來自:搜狐網)